English

上海访书记

1999-05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钟少华 我有话说

哲人有云: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状态,看她的图书馆就清楚了。藏书证明过去,而馆员则表明现代。笔者一直同意,并作为研究文化的入手重点。上月有机会去别人称作商业中心的上海,笔者偏想去访书,于是就体验到一连串的意外。

在一间老房子放下行李,笔者步出门想向新图书馆走去。僻静的大街斜对面,竟然是一家旧书店的招牌。走进去随便翻看,突然一部线装《中华历史地理大词典》亮在眼前,笔者的心猛然地跳动起来。拿过书来打开,果然是章?编辑的,由宋教仁作序的,由中华图书馆于1912年出版的书。笔者从知道书名至今,思念已是十几年了,因为此书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丰富独特的内涵,而从来没有能够借阅。现在居然手到擒来,仿佛从天而降。笔者按纳住激动,瞟了一眼价目,是150元12册。还好,不是北京那些吃书商人不懂书,偏会开天价,笔者就同卖书人砍起价来,那位小姐回答道:“先生,我看您是爽快人,130元您就拿走吧。”笔者珍重地将书抱在怀里,走回老房子放下书,心里想这次来沪已不虚此行了。

然后再去上海图书馆,刚进大厅,值班的小姐就说道:“先生,今天是休息日,不能借书。”笔者连忙说:“我是北京来看书的,能否让我先查一查目录呢?”她就叫来警卫,让笔者进目录室抄写。这次笔者是有备而来的,在北京就将十几年来没有看到的清末著作20余部抄好,准备在上图泡上好几天看书的。因为这是老皇历的经验,十几年前笔者几次来上图看书,居然连目录都不给看,而且服务很差,有一次笔者实在恼火,还跑到老馆长顾廷龙先生处告状,这次如何呢?从一开头就无需介绍信,就破例让我进入查目,已经是国际大图书馆的风度了。第二天按时再去,到近代图书室还没有说话,馆员就递过来填写单,对笔者说:“看书请填单,一次可以看5部书,”笔者又连忙说:“我从北京来看书,时间紧,能否一次多看点?”馆员想了一下,就回答道:“那您就全填上去吧,”等笔者填完想看的书目后,头一批要看的5部书已经从里面递了出来。馆员又交代笔者如何看书夹复印条、和还书注意等,笔者才抱着书进阅览室翻查。清末出版的书千奇百怪,内容也丰富,笔者边看边夹条,流水般交给馆员去复印。两个小时多一点,笔者将最后要复印的书送过去,馆员立即复印结帐,清单一览就等笔者付款了,她们还轻松地向我打听看书收获和北京看书现况,笔者如实报告这次意外的感受,并且比较北京图书馆。因为北图藏书量确实中国第一,但近代上海图书则颇具优势,所以其传统文化孕含就明显不同;但是如果看现代馆员操作,那么北图仅是学习到上图的开放收钱搞活,而馆员的敬业专业素质则一落千丈,变成农村商店售货员似的。

事实为证,因为离中午休息还有5分钟,笔者偏偏想办完来上图的任务,于是跑上楼到古文献部。那位馆员恐怕是刚准备休息,笔者拦住询问道:“友人相托,想看明末的1631年翻译出版一部书。中文名《名理探》,当年注释说在徐家汇藏书楼有一部原文版,友人想看原文版,是否在贵馆?“那位馆员一时不知怎么解决,带笔者连问几人,都不得要领,最后找来一位古文献室负责人,才获得明确答复,并给笔者留下通讯名录,保证见信3天内有准确回音;只要书在馆内,保证能够看书。这就够了,这才是现代图书文化事业所应该有的杰出的工作精神,读者的困难,就是馆员的职责所在。她们无需墙上的口号,无需上级监督,从内心就自发做现代文化的导引人,这才是民族文化的光荣标志!如果说想同世界接轨,那就从上图服务开始吧。

至于商业性质的买卖书籍,笔者到福州路是看不到旧景了,但还是钻到文庙遇上了。那儿的上海人摆出可怜的几本破书,供无聊的闲人翻拣,讨价还价,混口饭吃而已,实在缺乏现代文化气息。笔者在一辆三轮破车上看到一部30年代日本人翻译的《中国科学思想史》,卖主回答问价道:“两本6元,你要一本就得5元。”只好这样了,笔者夹着这本洋书踏上归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